<dl id="p5b3p"></dl><span id="p5b3p"><b id="p5b3p"><ol id="p5b3p"></ol></b></span>
<dl id="p5b3p"><ins id="p5b3p"><menuitem id="p5b3p"></menuitem></ins></dl>

    <form id="p5b3p"><del id="p5b3p"></del></form>

      <strike id="p5b3p"><del id="p5b3p"></del></strike>
      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特稿  >  正文

      人物特稿

      海醫“蘑菇教授”曾念開:心無旁騖為科研 一生只做一件事

      作者:汪竹芳 攝影: 來源: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05-24
       走進我校恒溫20℃的真菌標本館,一股清涼撲面而來,別看只有幾十平米,這里卻“住著”千奇百怪的菌類家族,目前館內已收藏近萬個真菌標本,是中國熱帶地區規模較大的真菌標本館。創建真菌館的背后,有一個被學生們親切地稱呼為“蘑菇教授”所帶的團隊,他們二十多年來專注于大型真菌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在他們的努力下,海南特色菌種產業化之路正在越走越寬廣。


       這個“蘑菇教授”就是曾念開,今年是曾念開在海南“采蘑菇”的第21年,這21年里,他親身經歷了海南在大型真菌研究方面從無到有,并日臻完善的整個過程。




      圖片




      從“0”到“1”,探索魅力菌菇新世界






       美麗神秘的海南熱帶雨林,吸引了無數學者的到訪,其中也包括曾念開。2001年,曾念開初次來海南的熱帶雨林進行野外考察,條件異常艱難?!澳菚r甚至連‘菌物’這個概念都沒確立,更別說相應的研究團隊、科研設備了?!睂嶋H上,當時不僅在物資上緊缺,甚至在人們的認知里,研究菌物是一個很小眾、甚至不被認可的方向。曾念開意識到,要想改變這樣的現狀,自己得先做出成績來。沒有經費支持,就從自己的工資里省出錢購買顯微鏡;沒有專門的實驗室,就向其他同事借……若是將做科研比作創業,那么曾念開就是白手起家。


       隨著科研經費和設施的不斷完善,曾念開對真菌的研究工作也慢慢順利開展并取得突破性進展。曾念開的日常工作,是通過野外考察,進行菌種和標本的收集、分類與鑒定:一方面選育和馴化有用的品種,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通過森林真菌資源的本底調查,為可持續利用菌類資源提供科學依據與數據積累。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座山到全省多片林區,曾念開帶領的團隊——海醫藥學院菌物資源與可持續利用研究組,目前已有10余名成員,他們在野外考察的足跡已遍布海南全省。


      圖片


      △海醫藥學院菌物資源與可持續利用研究組


      圖片

      △曾念開(左四)帶領團隊野外考察



      圖片


      △曾念開(左三)帶領團隊野外考察




       海南熱帶雨林公園資源豐富,但是很多大型真菌都沒有名字,需要科學上的拉丁語來命名,確立新物種,曾念開表示這塊是他最擅長的工作。迄今為止,曾念開帶領的海南醫學院科研團隊已發現60多種大型真菌新物種,科研成果在海南省遙遙領先,在全國也是赫赫有名。


       此外,我校于2012年創建的真菌標本館,目前保存了來自海南、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江蘇、山東、吉林、云南、湖南等地的近萬號標本。該標本館已經正式載入國際標本館索引Index Herbariorum,并獲得國際標本館代碼FHMU,能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上起到關鍵作用。



      圖片


      △海南醫學院真菌標本館


      圖片


      △曾念開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發現的新屬
      ——橙牛肝菌屬Crocinoboletus N.K. Zeng et al



      圖片


      △新屬、一系列新物種的發現


      圖片




      師者匠心,譜就春華秋實新作為




       走進我校藥學院實驗室,今年43歲的“蘑菇教授”曾念開坐在小板凳上認真指導一旁的研究生學生,讓他們邊觀察顯微鏡下的白牛肝菌,邊用鉛筆勾畫它的顯微結構。做科研還要會畫畫?這是曾念開在進行大型真菌種質資源搜集和保存過程中嚴格要求研究組工作人員和學生必備的技能。因為菌類和植物類不同,只有手繪才能將其“孢子”“鎖狀聯合”這一重要結構精準記錄,為下一步的物種鑒定打下基礎。

      圖片

      △曾念開用鉛筆手繪菌菇圖(左)
      手繪后電腦掃描(右)

       “平時帶學生去在野外科學考察,拍照也是一項非常重要工作,經常會遇到蚊蟲、螞蟥等,有時候對焦拍照不能動的時候,十幾只蚊子就上來了,有時候螞蟥來了就讓它咬了,流血不止也就不管了,因為蘑菇真的很迷人。”曾念開說。

       曾念開鼓勵他的學生們至少參加3次野外科學考察。在野外考察過程中,同學們需要忍受昆蟲的叮咬,同時負重爬陡坡,并且熬夜處理標本等。他說:“孩子們經歷了野外的種種辛苦,就更能自如地應付生活和實驗中遇到的種種困難?!?/span>


      圖片

      △曾念開帶學生野外考察

      圖片

      △野外考察環境相對惡劣

      曾念開右腳被螞蟥咬后流血不止(左圖)

      圖片
      圖片
      做研究,特別是做基礎研究的時候,當你有所發現,可以通過發表論文的方式告訴全世界,我又為這個世界創造了新知識。


       曾念開常常鼓勵學生要勇于為這個世界創造新知識,而不要在意這個知識是大還是小。學生在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他就建議他們發表英文論文,這時候的研究成果雖然不大,但對于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學生在本科就讀的時候,可能做一個三線表格都困難,他鼓勵、指導學生并成功在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他說:“小小的成果,不僅為未來三年,甚至可以帶來一輩子的科研自信,這就是我所期待看到的?!?/span>

       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生們沒有辜負“老父親”的托付。在培養的10名碩士研究生中,發表了以研究生為第一作者的SCI論文14篇,2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獲得“海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人在中俄藥學研究生論壇上獲得一等獎,5人獲得海南省研究生創新科研課題立項資助,2人獲得國家獎學金,10人次獲得一等學業獎學金等諸多榮譽。


      圖片

      △曾念開與其學生榮獲諸多榮譽

      圖片






      開拓創新,樹立珍菌行業新標桿





      圖片
      圖片
      在科研中,肯坐冷板凳、能埋土苦干是非常重要的品質,但同時也需要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為社會創造價。



      海南是中國靈芝科真菌生長較多的地區。已知的100多種靈芝中,分布在海南的有70余種,然而早些年的過度采集,讓不少野生靈芝處在瀕危狀態。種質資源采集研究的目的是為它們的可持續利用開發更大空間。為此,每當曾念開團隊上山科考遇到靈芝時,他們都會先采集下來,而后對菌種進行分離,進而保存栽培。

      圖片

      △曾念開團隊成功實現海南瓊北火山熔巖地區的
      赤芝林下仿野生栽培

      這些年,除了大型真菌資源采集,他們還有一項重點工作就是對海南珍稀瀕危靈芝進行遷地保護。“2013年,我們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鸚哥嶺分局共同在鸚哥嶺建立了大型真菌監測平臺,配備有33個監測點和6個管理站,70余名監測人員在一線進行監測?!痹铋_說,只要通過手機,他們即使身處??诟咝5膶嶒炇?,也能第一時間掌握山中大型真菌的情況。各項數據顯示,如今在大型真菌監測采集這方面,海南醫學院藥學院菌物資源與可持續利用研究組的研究工作已經走在了我國前列。

      圖片

      △曾念開團隊人工栽培的竹靈芝

       這是曾念開團隊人工栽培的竹靈芝。野生的竹靈芝數量稀少,但卻需要很大的供應量?!跋乱徊?,我們將大規模試種,發展林下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爭取把靈芝產業做成海南社區規?;?、技術化、品牌化的產業?!?/span>

       海南特色菌類產業起步較晚,目前仍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間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深入認識這些真菌,將對于熱帶森林的保育及荒山造林具有積極的意義。曾念開坦言,“我們希望通過科研的力量,煉成海南特色‘菌’,為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撐起一片小天地?!?/span>




      无码中文字幕天天av天天爽

      <dl id="p5b3p"></dl><span id="p5b3p"><b id="p5b3p"><ol id="p5b3p"></ol></b></span>
      <dl id="p5b3p"><ins id="p5b3p"><menuitem id="p5b3p"></menuitem></ins></dl>

        <form id="p5b3p"><del id="p5b3p"></del></form>

          <strike id="p5b3p"><del id="p5b3p"></del></strike>